校园新闻

校园新闻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校园新闻 > 正文

致敬劳动者:与竹刻大师对话 接受不一样的劳动教育

发布时间:2017-04-28浏览次数:

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“气节”、“君子”等文化内涵,为历代文人所钟情。春秋战国时代,随着竹简文化的产生和发展,以镌刻图案和文字来装饰竹器的竹刻工艺也应运而生。在古城苏州,也有这样一批从事竹刻艺术的工艺美术师,他们秉承着“工匠精神”,在日复一日的雕刻劳作中把竹刻艺术传承发扬。日前,平江实验学校分校的同学们寻访了竹刻大师张泰中先生,通过与工艺美术名人对话,体验竹刻工艺,感悟劳动深意,接受了一次不一样的劳动教育。

来到竹刻大师张泰中先生位于金狮河沿的工作室,同学们就被这座青砖小楼大门上几个大字吸引住了——“始等合作社”。张泰中老师告诉同学们,“始等”的“始”字既有开始的意思,又有始终的意思。开始等待,始终等待。这两个字寄托了他对艺术的虔诚追求。同学们跟着张老师走进这间不大的工作室,立刻被工作室中浓浓的艺术气息吸引:一幅幅字画,一支支毛笔,无不散发着淡淡的馨香,与书桌上摆放的十几件张泰中老师的得意之作——竹刻艺术品相得益彰。

同学们头一次看到精美的竹刻艺术品,在一片啧啧赞叹的同时,大家更是对竹刻艺术产生出强烈的好奇,“竹刻难吗?”“竹刻是用什么工具刻的?”“张泰中老师是怎么会接触竹刻,爱上竹刻的?”一个个问题接连抛出。谈到心爱的竹刻艺术,潜心竹刻25年的张泰中先生打开了话匣子。他告诉同学们:他曾经也是竹刻“门外汉”,19岁时从苏州工艺美术技工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苏州扇厂,跟着老师学习竹刻技艺。对绘画的热爱成了他学习竹刻的动力。做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恒心,为了学习竹刻也吃了不少苦,单不说心无旁骛地伏案用功,就是寻找合适的竹料也很费功夫。竹刻就是用刻刀在竹片上画画,进行艺术创作,因此所刻的每一笔线条背后是数十年的练习,就拿《金陵十二钗》套扇系列来说,这部作品就花了整整两年时间。

参加寻访活动的六(3)班张民铎同学是张泰中先生的儿子,谈到爸爸的工作,他说印象里爸爸没有什么休息天,总是在工作室或在家里的车库里刻呀刻呀,刻到凌晨二三点钟也是常有的事。虽然他自己对竹刻还没有很多的接触,但是很佩服爸爸的恒心和毅力。

在欣赏了臂搁、笔筒和扇刻作品之后,张泰中先生指导同学们亲身体验了一把竹刻艺术。在张老师刀下看似流畅的线条,实则都是对刻刀力度的掌握。初拿刻刀的同学们不是下刀重了刻歪了,就是力气太小刻不出痕迹,大家发现竹刻真的并不容易。张瑜欣同学体验之后说,今天是第一次走近竹刻艺术,也是第一次尝试竹刻,没想到竹刻那么难。本来总觉得这些艺术家很风光,原来他们在背后付出了那么多,他们的工作很不容易。如果没有这份热爱和坚持,是不会取得那么大的成就的。

张泰中先生语重心长地跟同学们说,之所以喜欢竹刻,也是因为竹的高贵品性。在竹刻的同时也能滋养人心。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上,尤其需要我们有一颗坚毅的心、沉静的心,也就是如今所说的“工匠精神”。

俗话说“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状元。”但是在当今社会上,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还是会存在把职业按高低贵贱区分的现象。学校开展“寻访劳动者 对话劳动者”的活动,也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,让孩子们除了在学校参加大扫除、手工劳作等劳动教育之外,更能真真实实地接触到更多劳动者,感受到这些劳动者无论工作平凡或成就卓越,都是可亲可敬的,因为他们身上都有闪光点,都有对工作、对生活的热爱。

上一条:我校举行2017年春季运动会

下一条:精彩课堂碰撞智慧火花